李清泉院士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将测绘、信息技术与工程应用结合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构建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理论与方法,创建了道路高精度动态检测、文化遗产数字化复原、城市动态变化规律探测等重大工程应用的成套技术方法,在我国精密工程测量领域产生广泛影响。作为973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团队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30余项科研项目,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0项,主编参编标准规范7部,出版本领域首部中英文专著《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等著作7部,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谷歌引用超2万次,H指数76,入选斯坦福大学“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一项,省部级和一级学会/协会一等奖8,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广东省人才特支计划。
长期从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和空间智能感知的理论方法与装备研究,在测量理论、传感器、测量技术、处理方法以及高端装备进行了全链条创新,实现我国高端测量装备“进口 - 替代 - 出口”的转变。
明仲教授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次,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曾任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首任执行主任。近年来共发表CCF/SCI收录论文100余篇,h-index 53,引用9700余次,其中高被引论文2篇,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重点研发课题1项,获得6项省部级科技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和4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明仲教授主持的“云数据交换和服务调度平台及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基于数据集成和信息共享的ESB集成平台软件”项目,获2009年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奖(排名第一),并获得2010年度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获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和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田劲东,教授,博导,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主要从事计算光学成像、机器视觉与图像理解等方面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组建、深圳市学科布局等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并完成了10余项发明专利的专利权和实施许可转让。担任第十四、十五届数字图像处理国际会议程序主席、大会主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图像科学与工程分会副理事长等学术兼职。
崔来中,男,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主任助理,粤港现代信息服务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IEEE Senior Member,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人工智能学会(CAAI)会员,CCF互联网专委会常委,CCF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CCF区块链专委会委员,CAAI知识工程与分布智能委员会副秘书长。2007年6月于吉林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6月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师从吴建平院士。研究领域包括: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软件定义网络、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区块链、分布式机器学习和智能计算。担任SCI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and Service Management 》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的副编辑。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优青(首届)等科研项目1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教材1本,负责建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主持教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项,校级7项,聚徒教学3项连续2次优秀,荣获聚徒教学高级导师、教学单项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2项,863计划1项,军科委项目2项,装发部开放基金1项,横向项目2项,合作主持军科委重点项目1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其中一区TOP论文4篇。担任自动化系主任期间专业获评省重点专业、五星级专业,获批机器人工程专业和智能机器人特色班,获腾讯优秀教学管理团队奖。